當我們"團"在一起
人的生命樂章在一群祝福聲中響起,而最後也在一群祈禱聲中劃下休止符。我們常說「人是社會動物,不能離群索居」,如果把一個人從醒來到睡覺的活動一一記錄下來,發現其中一個人獨處的時間是非常少的。在家裡,我們和父母、兄弟姊妹、妻子、兒女一起生活;在學校,我們和師長、同學一起求學;在社會,我們和同事一起工作,和朋友一起從事休閒活動、參與社團、…….等。因此人的成長、求學、工作、休閒,甚至是睡覺,大多是和別人一起從事的。
洪蘭教授:「人類的腦是屬於『社會的腦』,人離群就不能生存,所以每個人都得有社交技巧,必須依附到某個團體上。」「孩子其實是在團體中長大。而孩子的『社會化』,主要在遊戲團體中發生。」
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,在呱呱墜地之後,首先接觸到的家庭──人所有擁有的第一個親密團體。在家庭中接受初步社會化,家人成為我的第一個重要他人。當逐漸長大進入學校,開始結識新朋友,形成同儕團體,在團體之中形塑自我認同,國小時期的老師算是我的第二重要他人。在每個階段的同儕、師長及家庭的薰陶影響下,逐漸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涯規劃。在朋友介紹下再次拾起書本當個空大人,並且選擇社會工作領域研讀,加上現代資訊媒體等多元化的「參考團體」,終於更明確人生的方向,擁有自己想要走的路。
在這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,從老師的獨特教學風格以及來自各路的英雌好漢,部分同學未在相關領域工作,但從個人的生命經驗分享中,開啟另一嶄新不同的思考視野;也有同學已經在相關領域服務,更從社會工作實務的經驗分析中,建構一座座學以致用的便利橋樑。
這一場沒有限制素材的烹飪大賽中,大夥共同的目標就是辦一場人生饗宴,在主廚的一步步引導下展開序幕,但真正的大廚是每個參與的成員,也許每個人端出的菜色並不合另一個人的胃口,卻是每個歷經人生百態的獨門絕活,有人挑選素材眼光獨到,也有人決定菜色出奇制勝,而有人控制得宜爐火純青,更有人刀功手藝堪稱一絕。這場比賽沒有所謂勝負成敗,但其中的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,而這筵席也沒有散場的一天,有的只是共同的回憶,以及成長的記憶。